欢迎来到邻孚仪器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400-856-1080,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国内热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国内热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热分析技术被用来表征物质的性质与温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对各种物质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有力工具,这类技术在食品[1]、药品[2]、聚合物[3,4,5]、矿物[6]、合金[7,8]、新材料[9,10]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热分析技术简介

1.1热分析的定义、作用及特点

197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七次国际热分析协会会议上诞生了热分析定义: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的关系的一类技术。在我国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11]中增添了“气氛”和“时间”这两个因素,对热分析的定义规定如下: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类技术。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热分析的测试结果是非平衡值,与测试条件(如气氛等因素)紧密关联;另一方面,热分析测试有两种基本方式:与温度相关的扫描型和与时间相关的等温型[12]。

热分析是仪器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在-260℃至2800℃温度范围内对各类物质的热物理性能进行定性、定量表征,是对其他分析手段有益的补充。

热分析具有适用范围广、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重现性好和试样用量少等特点。

1.2热分析起源及发展简史

热重法是最早发现和应用的热分析技术。英国人Higgins于1780年在探讨石灰粘剂和生石灰的过程中首次使用天平测试样品在加热时发生的重量变化。英国人Wedgwood于1786年在研究粘土时获得了第一条热重曲线,发现粘土在加热到“暗红”时会出现显著的失重,这就是热重法的开始。

1887年法国人LeChatelier第一次使用热电偶测温的方法研究粘土矿物在升温、降温过程中热性能的变化,首次公布发表了最原始的差热曲线,人们公认他为差热分析技术的创始人。英国人RobertsAusten于1899年改进了LeChatelier差热测量时的差示法,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和重复性。

1915年日本人本多光太郎发明了第一台热天平,他利用热天平测定了MnSO4·4H2O等无机化合物的热分解反应。1940年代末美国人制造了第一台商用差热分析仪,二次大战前出现热膨胀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大量商品化的热分析仪器,1953年出现逸出气检测法,1962年发明扭辫分析法,1963年出现差示扫描量热法,1964年出现第一台商用TGA/SDTA联用仪,1968年出现热重-质谱联用仪。1992年出现温度调制式DSC,随后又出现超高灵敏度DSC、快速扫描DSC等。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记录系统、信号放大系统、程序温度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使仪器的精确度、重现性、分辨力和自动数据处理软件都得到极大提升。

目前有的热分析仪器设备有:热重分析仪、差热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同步热分析仪、热机械分析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热膨胀仪、反应量热仪、导热系数测量仪、等温滴定量热仪、熔点仪等。

联系我们
  • 电话:15051589827
  • 邮箱:PursueLEEF@163.com
  •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128号,征吉(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专区
  • 邻孚二维码